飞鸽讯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财经资讯

1万亿!央行缘何单日巨额投放MLF?护航年底资金面适度宽松,货币财政政策联动加强

来源:互联网 2021-11-15 22:20:10财经资讯10
非常感谢朋友们百忙之中抽空来阅读关于“1万亿!央行缘何单日巨额投放MLF?护航年底资金面适度宽松,货币财政政策联动加强”的文章,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央行连续三个月等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护航年底前资金面适度宽松。  11月15日,人民银行按惯例开展每月一次的MLF操作。当天发布的公告称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央行连续三个月等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护航年底前资金面适度宽松。

  11月15日,人民银行按惯例开展每月一次的MLF操作。当天发布的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15日开展10000亿元MLF操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MLF操作利率2.95%。

  本月恰有1万亿MLF到期,为年内MLF最高月度到期量。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番连续三个月等量续作MLF,表明为配合年底前地方债集中发行,以及经济稳增长所需要的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政策面继续支持市场流动性适度宽松。短期内,央行仍有望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保持资金面充裕,但难现政策利率的“降息”。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加强联动

  本月是MLF年度最高到期量。分别为11月15日的8000亿和11月30日的2000亿,合计到期量为1万亿,与今上半年的总到期量规模相当。

  面对单月如此之大的到期量,央行此番续作规模也是给足了供应,这也是MLF连续第三个月高额等量续作。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11月央行依然选择巨额等量续作MLF,有助于商业银行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高峰,避免市场利率超预期上行。这一方面体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也有助于为四季度稳增长创造较为有利货币金融环境。

  “11月中下旬将进入新增地方**专项债高密度发行阶段,估计发行量将在9000亿元左右,显著高于上月全月的5135亿。”王青称。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认为,央行选择等量对冲,主要是因为11月资金面扰动因素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到期量和专项债发行量大,央行完全对冲,确保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央行呵护资金面态度明显;同时,有助于稳定市场对流动性平稳预期。

  在MLF规模上连续三个月高额等量续作的同时,MLF利率已经连续20个月保持不变,反映出央行更多发挥MLF数量调控的作用,而非价格调控。中欧陆家嘴(600663,股吧)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近日撰文指出,纵观全球,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偏爱数量调控,尽可能少动利率,这与数量型工具本身的灵活性、可控性有关,更适合复杂情况下的需要。从深层次的原因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系的转变也是银行倚重数量型调控工具的重要原因,这可能预示着中央银行新的调控模式的诞生。

  短期内降准降息预期进一步淡化

  临近年底,在地方债发行量加大、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稳增长等背景下,近期央行打破惯例,持续在公开市场实施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上周,央行连续五天开展千亿逆回购,实现净投放2800亿元。

  实际上,7月央行降准后,在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持续“呵护”下,银行体系中短期流动性进入偏于宽松状态。以1年期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为代表的中端市场利率低于中期政策利率20个基点左右;市场短期利率亦围绕7天期逆回购利率上下波动,上周DR001 、DR007加权平均利率均有小幅下滑,反映了央行加量逆回购操作达到预期效果,市场对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已有较充分的预期。

  当前适度宽松的资金面和资金价格,进一步淡化了市场对于降准降息的预期。光大证券(601788,股吧)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央行主要通过MLF、逆回购等政策利率释放利率调控信号,并引导DR007等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最终影响到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利率。当前央行应引导金融机构继续用好降准资金,而不是再度降准。降准和逆回购、MLF一样,皆为央行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工具,其目的都是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预计未来一段时间DR007等利率的中枢不会出现变化,且仍将保持较低波动率的状态。

  在MLF操作利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本月LPR报价亦有望继续保持不变。王青表示,1年期MLF操作利率是1年期LPR报价的参考基础,11月MLF利率不动,意味着当月LPR报价基础未发生变化。综合考虑到近期银行边际资金成本变化、信贷市场走势,11月LPR报价有可能继续保持不变。

  编辑:叶舒筠

  yeshuy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地址:https://www.sxhuachen.net/caijing/4785.html

发表评论(0)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